隨著科技發展,基因檢測這一聽起來“高大上”的檢測手段,離我們生活越來越近。有的上萬、有的只需要幾十塊錢。在網購平臺上,就能輕易地買到五花八門的基因檢測產品。這些產品中大多無需碰面,最簡單的只需郵寄一份唾液樣本就能解讀用戶的“基因密碼”,僅僅幾十塊錢。這樣的檢測靠譜么?
疑惑1:基因檢測測什么?
早在2015年,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宣布自己已經接受了卵巢和輸卵管切除手術,因為醫生通過基因檢測認為她有很高的風險罹患卵巢癌。基因檢測一時間受到更大的關注。
通過基因檢測,腫瘤患者如果攜帶特定驅動基因,可以選擇針對該驅動基因的靶向藥物,如肺癌的EGFR、ALK、ROS1等突變均有對應的藥物進行治療。近年來,基因檢測在腫瘤治療領域開始普及。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基因檢測已被廣泛用于指導健康管理,從而對疾病采取有針對性的防御措施。然而,商業價值起飛的背后,基因檢測亂象也正在蔓延。不久前,北醫三院的張煜醫生近日發文痛斥“腫瘤治療亂象”,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其中,張醫生提到的一個被濫用的技術就是基因檢測。如今各大電商平臺,僅需幾十塊就能買到一份基因檢測套餐,號稱能查出各種隱患。
僅需89元,一口唾液定終生
《生命時報》記者在某購物平臺花費89元買了一份唾液基因檢測套餐,其中包含數十項檢測內容:如乳糖不耐受、咖啡代謝率、酒精代謝、基礎代謝率、抗糖化能力、甜味敏感性、怕痛程度、血型以及戀愛性格、節食減肥效果、職場倦怠、天生胖瘦等。
如果愿意用更高價格購買“升級”套餐,還可測出一生的伴侶個數、收入水平、孩子出生體重、成人身高、受教育程度等信息。有評論寫道:“這簡直是預測未來,似算命般神奇。”但其實明眼人,看看這些檢測項目,就應該明白這里面醫學價值不高。
檢測過程:僅需72小時
檢測過程非常簡單,僅需將商家提供的唾液盒,在提取樣本之后快遞回相應的站點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在72小時之內就能出來。
結果好似在算命
拿到檢測報告后,記者發現,有幾項檢測結果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符:
比如報告顯示記者“有乳糖不耐受”,但記者從未有過這種情況,且常飲牛奶;所顯示的“身體忽胖忽瘦”也與現實不符;報告稱記者“不能吃苦(味)”,但記者最愛喝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此外,報告特別解釋了“為何檢測結果與現狀不一樣”,因為各項檢測結果受基因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比例不同,比如“乳糖不耐受=55%基因+45%生活方式”“天生胖瘦=75%基因+25%生活方式”等。為了比較結果,記者還向另一家有臨床檢驗資質的公司寄出唾液樣本。所得報告中只有對機體多項代謝能力的分析,比如致癌物解毒能力、基因損傷修復能力、脂質代謝能力、礦物質代謝能力、維生素營養代謝能力等。
其中,營養物質代謝所查結果與網上的檢測報告有部分一致,但具體的“基因位點”或多或少有所不同。比如,在維生素B12代謝情況的信息中,前者篩查4個基因位點,后者篩查3個,結果中僅rs3760776一個基因位點相同,信息真假讓人難以分辨。
浙大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遺傳與基因組醫學雙聘教授祁鳴這樣解釋基因檢測:
理論上除了紅細胞以外,任何帶核細胞的人體樣本都能用來進行基因檢測,唾液里含有從口腔中脫落的細胞,可以滿足一些比較簡單的基因檢測條件。但口腔里含有各種食物殘渣、雜質,唾液成分復雜,會導致基因檢測難度較大或樣本量不夠充足,所以臨床檢測中,一般都以血液為樣本, 樣本量充足,且更純粹。
祁鳴表示,分析上述的兩份基因檢測,像血型、咖啡代謝、乳糖不耐受、酒精代謝等,確實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出來,抗糖化能力、甜味敏感性、怕痛程度理論上也可以部分檢測出來。但是,通過基因檢測性格、預測未來收入、伴侶信息等,就“太不靠譜了”。
娛樂性大于醫療性
一個人從身體特征到疾病風險,方方面面都與基因有關,但發揮決定作用的是基因、外界環境及個人生活習慣三者的合力,且遺傳基因在其中所占比例因人而異。
例如性格就嚴重受后天成長環境的影響,有些人經歷一些事情后,性格就會大變,當前人類尚未完全掌握基因與性格之間的具體聯系。因此,這種“算命”式的基因檢測只能當作娛樂,商家是否具備真正的基因檢測實力和條件也值得推敲。我國商業性基因檢測起步較晚,管理不夠完善。有些基因檢測商家雖然不靠譜,但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約束,犯錯成本較低,即便被曝光、舉報,最多也就是停止營業,過一段時間,可能換個地方或平臺又能“重新開業”。如今,商業機構代替醫院進行基因檢測已成為趨勢,我國在商業基因檢測方面需加強監管力度,嚴格規范。
雖然疾病的發生與基因密切相關但疾病是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使基因檢測結果顯示你是高危人群并不代表你會生病基因檢測不是萬能的更做不到“一測知人生”那么神奇